石樓麥稈畫
□ 梁大智
麥稈悠然作畫材,流連景致百花開。
構圖大氣成佳作,布線輕靈巧剪裁。
金色輝煌金碧鑄,紫光閃爍紫云來。
丹青水墨奇緣處,獨有天分聚雅才。
在第四屆山西文化產業(yè)博覽交易會上,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了呂梁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“石樓麥稈畫”?!饵S河奇灣》《仙鶴》《牧牛圖》《竹林人家》《喜鵲蹬梅》等一幅幅凝聚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(xiāng)土氣息,象征著豐收、幸福、光明、吉祥,天然淳樸、活靈活現(xiàn)的經典麥稈畫作品,贏得了眾人的贊賞。
石樓麥稈畫是繼承了黃河流域麥稈畫獨特風格的民間工藝品,具有歷史悠久、作品色彩純樸天然、手法簡明嚴格的特性。是伴隨遠古勞動人民生產、生活并代代相傳而延續(xù)至今的傳統(tǒng)手工藝。
石樓麥稈畫技藝是以家庭傳承方式傳承至今的,其原料主要是純天然的小麥稈,屬純手工制作。其生產工具主要有烙鐵、烙筆、刮刀、鋼針等。其工藝流程包括:浸泡、晾曬、破稈、平條、貼片、烙色、拓圖、裁剪、拼圖、裝框等。主要產品有各種活靈活現(xiàn)的花、鳥、魚、蟲、廳、臺、樓、閣、山水、人物等作品。
由于麥稈歷來被視為具有吉祥、如意、富貴、繁榮的瑞草,其作品有天然、古樸、高貴、典雅的特征,因此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喜愛,成為當?shù)厝藗凁佡浻H友的佳品,也有的作品銷往全國各地。
據(jù)《穆天子傳》記述,周穆王最先引麥種到黃河中游一帶,而地處黃河中游的石樓現(xiàn)傳承的麥稈畫具備了中國最早、最原始的特點。在石樓一個叫白家腰的小山村里,至今還能看到遺留下來的花、鳥、魚、蟲等麥稈畫作品。那里有句民謠:“東邊的日頭西邊落,白家腰的麥稈能變活”。從這個民謠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在勞作之余,每天都有用麥稈做的新作品出來以表達人們對豐收的喜悅之情。作為一種文化藝術載體的麥稈畫,為延續(xù)黃河流域最原始的人類文明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