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流金歲月
母 校
□ 雷國裕
“汾陽師范要搬遷了!”“汾陽師范改名了!”最近的朋友圈里,這兩條信息被廣為傳播。而事實是,基于整合教育資源的考慮,“汾陽師范”并入了新組建的一所大學,舊址也被掛上了一所新的中學的校名。從此,母校不在!只留下“汾陽師范”的美好記憶縈繞心間,芬芳著過往現今!
汾陽師范建于1950年,是呂梁最早的一所中等專業(yè)學校。在漫長的辦學過程中,培養(yǎng)造就了大批適用教師人才,在省內小有名氣口碑極佳。我是1980年代末就讀汾陽師范,記得初始,母校四周是被民房所包圍,后來才在南邊開辟出一個大校門。校內,只有一棟四層高的教育樓,其它音樂室,美術室還是平房結構。階梯教室是在另一棟二層樓,既不寬敞也不醒目。記憶猶新的是操場東邊,還殘留著一堵舊縣城的土墻,約有八九十米長。春夏季節(jié),墻體上開一些不知名的小花,為樸素的校園增添些許喜色。校園里零星還長著幾株高大的泡桐樹,夏天的時候會撐起些陰涼,秋天的時候會飄下些落葉,冬天下雪的時候只有它挺拔俊秀,引人囑目。我們畢業(yè)若干年后,校園才又蓋了幾處高樓,圍了綠籬游園,建了亭臺樓閣,具有了園林校園的風格。而鐫刻在大門口石體上的八個大字:學為人師行為世范,則一直矗立在那兒,顯示著母校的博大胸懷和豐厚素養(yǎng)。
母校自然算不上是雍容華貴富麗堂皇。它多年棲身“汾河之陽”,自然也就具有了這個小縣城的稟賦特質:包容大氣,崇尚實干,踔厲奮發(fā),篤行致遠。城市的喧囂,虛華干擾不了它,世俗的逐利,浮夸動搖不了它,它兀自獨立,清雅嫻靜,在小城的一角迎來日出送走晚霞,默默陪護莘莘學子的青蔥歲月。最難忘的是操場上的足跡。操場就是那種四周方方正正的空闊場子,跑道是用瓷實的黃土作底子,撒上白色的跑線,跑道圍住的中央地帶,分為籃球場和網球場。在跑道外圍一側,立著兩三臺乒乓球案子,僅此而已!就是這個簡單的操場,卻成為我們晨跑,課間操和自由活動時間的樂園。
我向來有早起的習慣,從不賴床,每天都是第一個走出宿舍。當六點鐘的晨跑玲聲響起,其他同學陸續(xù)奔向操場時,我已經微微出汗,在八百米的跑道上跑了三圈。然后隨著大部隊繼續(xù)往下跑。師范三年,每年的冬季越野賽冠軍非我莫屬,冠軍的獎品僅是一雙白色運動球鞋,但于我卻非常珍貴,穿上它我就會鼓勵自己,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大步向前,不斷趕超,毫不松懈。
最溫馨的是同學情誼。我們舍友六人,分別來自呂梁的汾陽,孝義,交城,文水,臨縣,石樓六個縣,盡管縣域不同性格有別,但相處和睦融洽,幾乎天天是一起打飯一起就寢一起去教室,很有規(guī)律。宿舍里的衛(wèi)生也是人人搶著干,地板干凈,玻璃清凈,暖瓶里常常滿著水,絕沒有其它宿舍凌亂,怪味及不和等現象,是少有的模范宿舍。全班四十多名同學女生占了多半,每次放假,男生都要幫女生把行李搬騰到教室,從宿舍到教室,再從一層爬樓梯到四層,全靠手提肩扛很是不易。女生過意不去,遇有男生需要縫補衣物的也主動幫忙。上二年級時的1988年,汾陽遭遇水災,全班同學省吃儉用主動為我們幾個汾陽學生捐款。手捧一元三元五元湊起來的百十來塊錢,無不讓人倍受感動。一次上自習課,一位同學突然暈倒,眾多男生一馬當先,背的背扶的扶,及時送到學校醫(yī)務室就診,避免了意外發(fā)生。
一次,一位孝義的左姓同學邀請去春游。我們三十多個人騎著自行車浩浩蕩蕩趕往孝義市,一路上歡歌笑語不斷,引得路人紛紛側面而看。同學母親第一次迎接這么多客人,顯得有些手忙腳亂但又滿心歡喜,為我們張羅了三四桌飯,桌子就擺放庭院中,菜品都是當地的特產冷拌豆芽了,炒蝦醬豆腐了,辣炒白菜了等等,主食是油條蛋湯。同學們坐著擠著,吃著鬧著,談著笑著,感覺是最有一次胃口的家宴,最有意義的一次旅行。雖然已記不得看過的景物,但同學情誼切越發(fā)醇厚。
回望母校,回望曾經的蔥籠景象萬千變化,回首曾經的歲月靜好時節(jié)如流,不禁喟嘆“胸中邱壑自生涼,何須泉石尋佳趣?!备钌罡袘选皳u落深知宋玉悲,風流儒雅亦吾師”。斗轉星移物是人非,不變的永遠是“自聞穎師禪,起坐在一旁”的執(zhí)念和遐思!